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noalDyPsPesai,FD),又称胃肠道功能紊乱,胃肠神经官能症,是一组胃肠综合征的总称,系高级神经活动障碍导致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失常,主要为胃肠的运动与分泌机能失调,无组织学器质性病理改变,不包括其他系统疾病引起的胃肠道功能紊乱。临床表现主要为胃肠道的症状,可伴有其它官能性症状。本病相当常见,通过相关研究发现,功能性消化不良在一般人群中人发病率为15%以上,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体健康。近年来,中医对FD的研究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良好的疗效,又具有起效快,毒副作用小等特点。

诊断标准

FD诊断参照《功能性胃肠病的罗马Ⅲ诊断标准》:临床具有上腹胀满不适、上腹痛、早饱、嗳气、反酸、烧心、恶心及食欲不振等消化不良症状,病程至少持续4周以上,经胃镜等检查排除上消化道器质性病变或全身性疾病。

治疗方法

取双侧胃管下俞、肝俞和胃俞穴处运用针刀治疗。患者取俯卧位,胸前放一薄枕,全身放松,双臂上举手心朝下放置头上。医者分别在第8、9、12胸椎棘突旁开1.5寸处指压触摸有明显条索结节或压痛痠困不适处,可定为针刀治疗点。局部常规消毒,取用一次性汉章针刀,规格为4#0.8mm型号小针刀,针刀刀口线方向与与肌纤维、韧带方向一致,或与体表触及的痛性条索方向一致,快速进针刀至皮下,然后再斜向脊柱缓慢深进,针刀针逐一突破皮肤、皮下、深筋膜、肌肉直或至椎体横突骨面,操作中患者若出现锐痛应调整针刀方向避开之。一般进针刀深度至结节或手下有阻滞感时,而此时大多患者有明显酸困感觉或有明显上腹部抽紧感觉,然后再行纵行切割和横行摆动2-3刀,松解完毕后拔出针刀,以消毒棉签压迫针孔1-2分钟,然后敷以创可贴。注意严格掌握进针方向和针刃方向,频频询问患者不适感。3天内勿洗澡刀口要防止感染。治疗第1周可行2次治疗,以后则1周治疗1次,共治疗6周。

疗效观察

1、计分标准

症状评分标准:将FD常见症状根据程度的不同分为4级记分。无症状为0分;症状不明显,在医师提醒下发现为1分;症状明显,影响日常生活,偶尔服药为2分;症状非常明显,影响日常生活,需长期服药治疗为3分。

2、疗效标准

临床痊愈:主要症状基本消失,总体疗效指数≥90%;显效为临床症状减轻,总体疗效指数≥60%;有效为主要临床症状减轻,总体疗效指数≥30%;无效为症状无减轻,且总体疗效指数在30%以下。

根据治疗前、后的主要症状积分计算疗效指数,其公式为:

疗效指数=(治疗前症状积分一治疗后症状积分)/治疗前症状积分×l00%"

所有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处理。

治疗效果

附表1治疗后疗效观察

例数

临床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愈显率%

总有效率%

36

12(33.3)

15(41.6)

8(22.2)

1(2.8)

75

97.22

附表2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比较(x士SD)

主要症状

治疗前(分)

治疗后(分)

脘腹胀满

脘腹疼痛

纳呆早饱

嗳气

恶心欲吐

2.60士0.48

2.35士0.42

2.29士0.41

2.37士0.53

1.96士0.32

0.63士0.36▲

0.59士0.37▲

1.13士0.39●

0.64士0.34▲

0.65士0.29▲

▲与治疗前比较P0.01;●与治疗前比较P0.05。

从上表可以看出,经过治疗各主要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P0.05),其中以脘腹胀满、疼痛、暖气和恶心欲吐的疗效最为明显(P0.01)。

讨论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functionalgas-trointestinaldisorders,FGID),且其具有慢性、复发性和难以缓解性。FD在中医学属“胃脘痛”“、痞证”“、嘈杂”、“纳呆”“、胃缓”等范畴。主要涉及脾与胃。其证主要为肝郁、脾虚、胃滞。脾与胃互为表里。《黄帝内经》言:“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胃体是脾的代表位置,即脾在胃中。“脾居中央,灌溉四旁”;脾胃属土,主运化,脾气主升,胃气主降,脾虚则运化失常,胃弱则纳滞或气逆;肝属木,主疏泄,调节脾胃功能。肝脾之间互相协调,共同作用,肝气郁结,疏泄不及,便会“木郁土壅”;而肝气过旺,则易横逆乘犯脾胃导致“木旺乘土”而发病。小针刀刺激胃管下俞、肝俞、脾俞、胃俞等可以起到疏肝、健脾、行滞的作用。

现代医学有研究表明肝、脾、胃的感觉主要通过迷走传入神经和脊髓传入神经;小肠、结肠的外在初级感觉神经纤维主要来自脊髓背根神经节。功能性消化不良胃肠动力障碍主要缘于内脏低敏感性,尤其是迷走传入低敏感性;主要是胃肠经脉处的部分快痛神经损伤失活,痛觉神经敏感度低下或慢痛神经增长,致使胃肠迷走和脊髓初级传入敏感性低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镜观察多数粘膜水肿充血,粘膜充血多数非炎症反应,而与慢痛神经增长导致的微血管扩张有关。胃肠状态与运化能力同迷走活动水平相协调,两者联系的纽带主要是经络;或者说经络决定胃肠的功能水平,同时调节着迷走活动,传入神经的敏感性协同变化是作用途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主要是内脏初级传入敏感性异常,胃肠部分初级传入病理性敏感化,部分初级传入敏感性低下或受抑制。

胃管下俞、肝俞、脾俞、胃俞等均分布在脊柱两侧,各脏腑的背俞穴与相应的脏腑位置基本对应,这与经络理论密切相关,滑伯仁《难经本义》说:“阴阳经络,气相互贯,脏腑腹背,气相通应。”背俞穴不仅在生理上与脏腑有着特定联系,并且与脏腑的病理密切相关。当脏腑发生疾病时,往往在背俞穴上有所反应。穴下分布有相应的神经分支,通过小针刀刺激,产生较强烈的“针感”,循经感传至胃脘部,提高迷走神经的敏感性、降低感觉神经痛阈值。

另外,本人认为针刀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就是把胃当做软组织看待,胃是由肌性组织和粘膜等组织构成的软体空腔脏器,有着软组织的特点,在代谢上遵循肌肉代谢的规律且执行自身的功能,具有容纳、蠕动、分泌和合成胃酶的功能。而胃的病变,特别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符合软组织损伤的特性,一般在背俞穴局部都可触摸到痠痛点或条索状结节,按照针刀医学提出的脊柱区带病因学理论和慢性软组织损伤的理论对因治疗,局部松解疏通,平衡经络气血,达到治病目的。

加入“针刀医学网”请扫描下方“







































白癜风能不能治愈
白癜风医院惠民活动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