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不良是指一组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或烧灼感、餐后上腹饱胀和早饱感的综合征,可伴食欲不振、嗳气、恶心或呕吐等。消化不良症状的产生与胃肠疾病有关,也可由胰、胆、肝脏疾病等引起。从病因上消化不良可分为器质性消化不良(OD)和功能性消化不良(FD)。其中,FD患者的症状源于上腹部,生化及内镜等检查无异常发现,其临床表现难以用器质性疾病解释。

新发病患者约有1/3症状自行消失,15%~50%的患者在3~6个月内就医,就医原因除症状严重或频发外,主要是由于疑病。消化不良患者中有约50%可发现器质性病灶,被称为器质性消化不良,未发现明显病因的患者即为功能性消化不良。

01

器质性消化不良

1常见器质性消化不良病因

★消化道疾病

———消化性溃疡,胃食管反流病,胃食管肿瘤,胃轻瘫,吸收不良综合征,IBS,胃部感染(巨细胞病毒、真菌、结核、梅毒、AIDS、寄生虫),食物不耐受。

★肝胆胰疾病

———慢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慢性胰腺炎,胰腺肿瘤,胆石症,Oddi括约肌功能不全。

★全身疾病

———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肾上腺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风湿病,缺血性心脏病,心功能不全,腹腔肿瘤。

★药物

———NSAIDs,酒精,糖皮质激素,抗生素,地高辛,铁剂,氯化钾,硝酸盐,左旋多巴,雌激素,化疗药,镇静剂,烟酸,ACE抑制剂。

★其他

———应激,吸烟,孕妇。

2“报警症状和体征”

①45岁以上,近期出现症状;②消瘦、体重下降>3kg;③贫血、呕血或黑粪;④黄疸;⑤发热;⑥吞咽困难;⑦腹部肿块;⑧症状进行性加重;⑨内科治疗无效。

3排除器质性疾病的一线检查

血常规、血沉、粪潜血试验、上消化道内镜、肝胆胰超声;可选择的检查有肝肾功能、血糖、甲状腺功能、胸部X线检查等。

02

功能性消化不良

1临床表现

功能性消化不良并无特征性临床表现,主要有腹痛、腹胀、早饱及上腹烧灼感。病程迁延,症状多反复发作,可相当一段时间无任何症状,可以某一症状为主,也可有多个症状的重叠。有些患者有饮食、精神等诱发因素,多数患者难以明确指出引起或加重病情的诱因。

2辅助检查

★立即进行检查的指征

———出现报警症状和体征(见器质性消化不良中所述)的患者应立即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并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必要的排除器质性消化不良的检查。

无报警症状和体征、无心理异常的患者可给予4周左右的治疗,如无明显效果,也应进行必要的检查,以确立有无器质性消化不良的证据。如患者心理压力大、情绪不稳定,有焦虑、抑郁、疑病等情况时,即使无报警症状和体征也有必要选择排除器质性消化不良的检查,以缓解患者的顾虑。

★胃肠功能检查

———有报警症状和体征,或症状治疗无效时应行上消化道内镜、肝胆胰超声等检查,明确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后多可进行治疗,如要进一步确定患者的胃肠病理生理改变应行胃排空、胃电图、胃肠道压力测定、胃感觉功能、胃分泌功能检查、Hp等功能性检查。

3诊断和鉴别诊断

★症状必须包括以下1条或多条

①餐后饱胀不适;②早饱感;③上腹痛;④上腹烧灼感。并且没有可以解释上述症状的结构性疾病;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

★询问病史时需了解

①消化不良症状及其程度和频度。②症状的发生与进餐的关系,有无夜间出现症状,以及症状与体位、排便的关系。③进食量有无改变,有无体重下降,以及营养状况。④患者的进食行为、心理状态,以及是否影响生活质量。⑤有无重叠症状,如烧心、反酸、腹泻或便秘等。⑥引起消化不良的可能病因,注意有无报警症状和体征。

★分型

FD分为两个亚型,即餐后不适综合征(PDS)和上腹痛综合征(EPS)。临床上两个亚型常有重叠,有时可能难以区分;但通过分型对不同亚型的病理生理机制的理解及对选择治疗将有一定帮助。在以研究为目时应进行较严格的亚型分类(下表)。

表1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罗马Ⅲ诊断标准

★鉴别诊断

FD只是一组尚未明确病因及发病机制的临床综合征,它的诊断是排除性诊断,而非排他性诊断。

①胃肠道器质性疾病包括:胃食管反流病、器质性胃和十二指肠疾病、慢性肝病、胆石症、胰腺炎及腹部范围内器官或组织的肿瘤、感染等疾病或病变。②其他功能性胃肠病相鉴别,如功能性烧心、慢性便秘和肠易激综合征等。③消化系统以外疾病伴随消化不良症状,包括:内分泌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心血管慢性疾病、慢性肾功能不全、结缔组织疾病或影响神经肌肉功能的慢性疾病状态均可能表现消化不良的症状,应结合不同的临床表现,选择合理的检查方法,排除上述疾病。

4治疗

★一般治疗

注意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饮食不规律、避免烟、酒、刺激性食物。对于进食后消化不良症状加重者,应在不改变热量基础上,减少食入容量,减少脂肪成分。尽量避免服用非甾体消炎药物(NSAIDs),对于无法停用NSAIDs者应同时服用胃黏膜保护剂,H2RA或PPI。还应注意生活规律,避免过度疲劳等。

★精神心理调整

FD患者安慰剂治疗有效率可达40%~60%。精神和应激研究证实,焦虑、抑郁、恐惧较为多见,患者的个性多为敏感、多疑、不稳定,故精神心理调整是治疗中的重要环节,应根据不同的特点进行心理治疗,部分患者需辅以抗精神病药物。

★抗酸剂和抑酸剂

———抗酸剂是治疗消化不良应用最广泛的药物。抗酸剂(碳酸氢钠、氢氧化铝、氧化镁、三硅酸镁)在我国多以复合制剂应用于临床,这些药物对于缓解饥饿痛、反酸等症状有较明显的效果,但药物作用时间短,必须多次服用,而长期应用易引起不良反应。目前铝碳酸镁应用较多,该药不但有中和胃酸的作用,还有胃黏膜保护、吸附胆酸作用。

———抑酸剂主要指H2RA和质子泵抑制剂,前者治疗FD的报道较多,H2RA有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

★胃黏膜保护剂

FD发病机制中提到其与慢性炎症的关系,患者可能存在胃黏膜屏障功能的减弱,临床上应用胃黏膜保护剂也较多见。这种药物主要有胶体铋、硫糖铝、米索前列醇、恩前列素、替普瑞酮(teprenone)等,枸橼酸铋钾和硫糖铝使用较广泛。

★抗Hp

从目前的资料看,FD患者进行抗Hp的治疗是否必要还需在今后的实践中会逐渐体现。

★促动力药物

研究也证实约50%的患者有胃排空延迟,所以FD的治疗,促动力药物应用较为广泛。

促动力药对FD的治疗作用多数报道优于安慰剂,促动力药有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莫沙比利、红霉素等。

★调整内脏感觉阈

5-HT受体阻断剂和阿片受体激动剂可促进胃排空,但作用微弱,它治疗FD患者的原理是调节内脏感觉阈,这方面的报道逐年增多,临床应用正在深入进行中,可能成为今后的重点。

5预后

FD为慢性病程,与器质性疾病无明显关系,在长期病程中时好时坏,但多数无明显发展,仅少数患者症状持续难愈,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干扰日常活动,精神不稳定患者可能出现行为异常和躯体化反应,影响心身健康。

对病情和影响因素分析否认性别、年龄、病程、烟酒、NSAIDs与病情发展有任何关系。10年的追踪报道说明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稳定,患其他疾病的比例与人群相近。

本文由小编摘编自于皆平沈志祥罗和生主编的《实用消化病学》(第3版)一书,内容略有改动。

《实用消化病学》(第3版)共6篇97章,对消化系统疾病的病理生理基础、发病机制、临床特征、诊治方法及预后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同时详细介绍了本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此外,根据国内外新进展对相关章节的名词、定义及诊疗规范等做了必要的更新。本书内容新颖,文字流畅,结构清晰,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实用消化病学》(第3版)不仅可供从事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基础和科研工作者参考查阅,也可作为内科医师、研究生和相关学科医师有价值的参考书。

科学出版社赛医学(sci_med)

科学出版社医药卫生分社订阅号

侯晓华戴迟兵

赞赏

长按







































去哪里治白癜风好
初期白癜风能治好吗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